關(guān)外第一縣-綏中
http://m.polyjoyspreader.com 信息來源:綏中網(wǎng) 時間:2009/7/21 17:23:58 閱覽:人次
妙峰寺雙塔
妙峰寺雙塔位于永安堡鄉(xiāng)塔子溝村,建于遼代乾統(tǒng)年間(公元1101——1114年)。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雙塔一大一小,肅穆雄立,相距40米,巍然屹立于妙峰山上。大塔為八角九線密檐式磚塔,高19米,其中塔基底座高2.3米,八面各塑小佛像二尊,周圍雕飾各樣花紋,八角各塑磚刻八大金剛,以肩杠一角。第一級塔身約占全塔三分之一,每面各磚雕大佛像一尊,坐于蓮花之上,頭上有橫臥祥云之上的飛天仙女,手托凈盤悠悠然,其中正南菩薩項帶串珠,一手撫膝,一手撫靠胸前,左肩側(cè)上雕有“宣賜舍利塔”五個大字,正東菩薩雙手護前胸,兩腿盤坐于蓮花之上,右肩側(cè)上雕“遼天祚皇帝”五個大字。其它面佛像姿態(tài)各異,雕刻精湛、細膩,栩栩如生。塔檐磚雕平拱。以上八層為迭式密檐,造型優(yōu)美,檐下掛銅鈴若干,風吹作響。小塔為磚造六角五級密檐式,高9.14米,結(jié)構(gòu)、造型、雕刻與大塔大致相同,現(xiàn)今塔身磚雕保存基本完好,佛像逼真,圖案鮮明,花紋清晰,形象如初,觀后使人留連忘返。遼代建塔很多,但塔身上雕有“皇帝宣賜”字樣的卻極為罕見,由此更增加了妙峰寺雙塔的歷史價值、藝術(shù)價值和研究價值,也為研究遼代宗教的發(fā)展和建筑特點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。綜上所述,妙峰寺雙塔是彌足珍貴的。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遼代,一個云游的風水先生從南方來到這里。他夜觀天象,見塔子溝祥光沖天,斷言這里必有真龍?zhí)熳映霈F(xiàn)。這話傳到京城,天祚皇帝很是害怕,心想要有真龍?zhí)熳映霈F(xiàn),必要改朝換代,自己的江山不會長久了。于是他急忙召集群臣商量,一個大臣獻計:“我主不必擔擾,用塔鎮(zhèn)壓可無事,真龍?zhí)熳泳筒粫鍪懒恕!被实勐爮牧怂慕ㄗh,撥了很多錢,派人在塔子溝修了兩座寺院,塔子溝由此得名。雙塔修在村北妙峰山腳下,塔下修座寺院,得名妙峰寺。寺內(nèi)住著一些和尚,念經(jīng)傳道,修身養(yǎng)性。到了明末清初,這里的和尚突然猛增,據(jù)說有名的和尚三千六,無名的和尚賽牛毛,到底有多少,誰也說不清。
明朝末年,清軍大隊人馬向關(guān)內(nèi)進發(fā),駐守山海關(guān)的明將吳三桂投降了清兵,把山海關(guān)獻給了敵人。山海關(guān)失守后,外圍一些守軍將領(lǐng)也害怕清兵武力,跟著投降了,只有駐守九門口的一隊守軍將士堅守陣地,奮勇抗擊清兵,保衛(wèi)領(lǐng)土。不過這支明軍的人數(shù)和大隊清兵相比差得太多,難以抗拒,全體官兵就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,悄悄地撤到塔子溝,全部剃頭當了和尚。他們以掛旗山為前站,以塔子溝為老營,日夜操練,準備對付清兵 清王朝建立后,抓緊清除明朝殘余勢力。朝廷把塔子溝的和尚看成眼中釘,便派興城總兵官李總兵前來征討。李總兵立了軍令狀,帶兵來到掛旗山,與塔子溝派出的前站和尚相遇,經(jīng)過一場激戰(zhàn),因兵力懸殊,和尚敗退塔子溝。 塔子溝四面是山,溝深谷窄,又有龍門山口天險,眾和尚憑借有利地形,做好了準備。 這個李總兵一不熟地形,二不會用兵,掛旗山一仗,他認為和尚不著打,根本沒把和尚放在心上,就帶著大隊人馬一直朝山里攻來,不想剛剛進龍門山口,被和尚的滾木礌石打下。正在驚慌忙亂時候,埋伏在深谷兩旁的僧兵突然殺出,喊殺聲震天動地,刀槍聲叮叮當當,一陣沖殺,打得清兵鬼哭狼嚎,大部分被殺死。李總兵早已被這突來的打擊嚇得屁滾尿流,由幾個親兵死命保護,才突圍逃命。他逃到獐狼溝,有心奏請皇帝搬兵,又怕皇帝怪罪殺頭;不去搬兵,又沒法戰(zhàn)勝和尚,進退兩難,心想不如一死了事。想到這里,李總兵問當?shù)乩相l(xiāng):“這是什么地方?”回答說:“將軍石。”李總兵抬頭一看,只見巨石高高入云端,長嘆一聲:這里就是我的歸宿了,便頭撞將軍石而死。 李總兵兵敗身亡的消息傳到京城,皇帝又氣又怕,再次派總兵官于大人帶兵前去征討。這個于大人是個狡詐的家伙,他吸取了李總兵兵敗的教訓(xùn),不盲目進攻,而是屯兵小山口、選將臺一帶。正當他因想不出攻擊的辦法而愁眉不展的時候,隨軍出征的兒子于成龍獻計說:“爹爹,咱們這次征討,不可強攻,應(yīng)智取。孩兒愿打人敵營,摸清情況,然后再定攻打辦法,不知行不行?”于總兵聽了兒子的話,很是高興,連說很好,很好。就這樣,于成龍打入妙峰寺當了和尚。于成龍來到妙峰寺后十分勤快,上和下睦,很會處事,想盡辦法買通了和尚的大小頭目,很快就混熟了,并取得了和尚的信任。他經(jīng)常借上山打柴的機會,仔細觀察妙峰寺周圍的地形,又設(shè)法摸清了寺內(nèi)佛像底座下的暗道機關(guān)。在一切情況掌握之后,他暗中把地形繪成圖,加上說明,借機報送給于總兵。父子倆約定大年初一半夜進攻,于成龍在內(nèi)接應(yīng),寺內(nèi)放火,山上點燈為號。大年初一這天,于總兵在選將臺親自選將點兵,按計分派兵力,各部依計按令先到指定地點埋伏(選將臺由此得名,現(xiàn)屬前衛(wèi)鎮(zhèn)人到了半夜,塔子溝整個山村一片漆黑,伸手不見五指,大地死一般寂靜,快樂一天的和尚早已睡熟。這時,于成龍見時機已到,悄悄溜出寺院,點起火把,向?qū)γ嫔竭B晃三下,對面山立時同樣有燈晃三下。霎時間,漫山遍野到處燈火通明,殺聲四起,寺院內(nèi)也著起了大火。和尚睡得正香,被突來的喊殺聲驚醒,不知官兵來了多少,慌忙抵抗,又見寺內(nèi)火起,到處燈火通明,更是慌亂,心想龍門山口防線已破,三面被圍,只有北退,誰知正好上當。待和尚敗退到北山溝里,早已埋伏在此的官兵突然殺出,一陣沖殺,僧兵死傷大半,剩下的多被活捉。老和尚見大勢已去,長嘆一聲,帶心腹僧兵逃進佛像底下的暗道。可到了出口剛一露頭,于成龍早已帶清兵守候在那里,老和尚一見是他,后悔當初讓他混過,沒認清這個奸細,便大喊一聲“悲哉”,后自刎而死。 這時天已大亮,只見漫山遍野舉火的不是官兵,原來是兩角掛著燈花的羊群,這就是于總兵巧施的“羊燈計”。明王朝剩下的最后一支力量就這樣被消滅了。

相關(guān)文章
- 大美綏中:長城角下立根臺——義烏戚家軍四百余年的孤獨守望
- 綏中范家鄉(xiāng)境內(nèi)三山腳下-跳石溝
- 綏中止錨灣海濱——碣石
- 綏中前所古城
- 綏中天龍寺
- 綏中妙峰寺雙塔
- 綏中三山又稱東歧山-遼西名山
- 九門口水上長城
- 綏中旅游簡介
- 綏中網(wǎng)收集整理的東北話
網(wǎng)友評論
